- 报名参会
-
您可以从中国化纤协会网站
-
www.arpachshad.com
-
或致电我协会了解更多会议信息。
-
联系人:刘世扬、刘莉莉
-
电 话:010-51292251-806
-
010-51292251-833
-
010-85229470
-
传 真:010-51292251-848
-
010-51292251-840
-
Email:ccfa_cimfcreg@126.com
2014年9月3 -4日,第20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纤维领域的先进技术专场”在杭州雷迪森铂丽大饭店6楼彩晶厅召开,共有来自两岸三地和日本的14位化纤研究领域的知名学者给与会者带来了其在各自领域的前沿研究成果。
9月3日下午有4场报告,由东华大学王华平教授担任主持人。首先由清华大学刘德华教授带来“生物法联产生物柴油和1,3-丙二醇技术产业化进展”,刘教授介绍了由其团队筛选并进行基因改性后的生物酶发酵生产生物柴油已经在国内及德国、泰国、巴西取得了工业化生产,生物柴油副产物甘油发酵生产1,3-丙二醇(PDO)也在湖南和江苏实现了规模化生产,其质量得到国内外多家机构认可,在停止化工法生产PDO后,这项技术的工业化将解决国内PTT纤维的原料瓶颈,同时为PTT纤维注入超过三分之一的生物基成分。
台湾财团法人纺织产业综合研究所安大中博士的报告题目为“机能性纤维之价值主张”,安博士从市场趋势与研发技术议题,探讨了机能性纤维的价值主张,并以抗静电纤维、次微米结构纤维、亲水和抗菌锦纶为具体实例,简介了其技术研发的发展及产品应用价值。
东京工业大学鞠谷雄士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基于双组分熔融纺丝的所有热塑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开发”,鞠谷教授介绍了双组分纤维的融纺工艺及热塑性纤维增强复合材料的压缩成型工艺,压缩成型工艺克服了将增强纤维嵌入热塑性基体树脂的难题,通过上述方法生产的PET/PBT、TLCP/PET双组分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具有较高的结构和机械性能。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李鑫研究员做了“聚酰胺酯纤维及其仿棉纺织品开发”的报告,作为仿棉产品的创新代表性产品的聚酰胺酯,是以聚己内酰胺为改性剂,对PET进行改性,而制备出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co-己内酰胺)。在具体开发过程中对分子结构、结晶行为、热性能和流变行为等进行了研究,并对现有聚合装置进行改造,实现了千吨级工业化生产。聚酰胺酯纤维表现出突出的仿棉特征,适用于运动服、职业装、牛仔、家居和休闲服等领域。
朱美芳教授
李郦助理教授
9月4日上午有六位专家带来精彩报告,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应邀担任主持人。香港理工大学李郦助理教授的报告题目为“创新型壳聚糖纺纱系统的研究及其应用”,她介绍到该项研究的目的是开发一种壳聚糖纤维材料的纺纱技术系统,旨在利用静电纺丝攻克高纯度壳聚糖纤维的纺丝难题。研究的重点是通过混纺技术与静电理论的有效结合解决纺纱过程中的静电问题,同时给出了壳聚糖混纺纱线性能指针与混纺比的关系,为企业选择合适性价比的纱线给予指导。
东华大学朱美芳教授介绍了“纳米纺织新材料的新发展”,纳米纤维可分为纳米尺度纤维和纳米杂化纤维两种,通过静电纺丝设备所得到的纳米纤维织物由于具有产量小、成本高等突出问题而难以大规模化生产,相比之下,纳米杂化纤维由于具有添加量少,易于功能化和工业化等优点而颇受关注。结合课题组长期的研究成果,朱教授系统介绍了通过添加纳米材料来制备功能化纳米杂化纤维及织物,具体包括抗菌聚酯(PET)的制备及其工业化生产;兼具防紫外、抗菌、远红外等多功能聚酰胺纤维的开发;阻燃再生PET纤维的制备,以及耐老化PPS熔纺成形的研究。旨在从分子水平上设计杂化材料的结构,为设计新型功能型纳米杂化纤维开辟新的思路。
北京化工大学袁其朋教授在其报告“生物合成学与生化原料生产”中,介绍了利用以非粮的生物质淀粉、纤维素和半纤维素为原料,通过蒸汽爆破与酶解联合作用,生产生物质五碳糖或六碳糖的关键技术;利用合成生物学原理,构建可以利用废弃甘油催化生产2,3-丁二醇、1,2-丙二醇的大肠杆菌生物合成平台,及利用生物质糖生产1,4-丁二醇及己二酸等大宗化学品的大肠杆菌和酿酒酵母合成平台;在基因组学研究基础上进行生产菌株的代谢工程改造,重组生物合成途径,减少冗余基因,提高生产菌株的工业适应性。通过这些思路,北京化工大学构建了利用不同底物生产不同多元醇的生物合成途径,达到了生物质资源高值全利用的目的,丰富了生物炼制生产多元醇的种类。
嘉兴学院曹建达副教授的报告题目为“生物质PLA纤维的研发、产业化与应用展望”,曹教授介绍了同杰良生物材料有限公司以非粮农作物为原料制成乳酸,经过聚合制备成聚乳酸树脂,再通过纺丝工艺做成PLA纤维,然后加工成织物和非织造布,进而形成一系列下游制品的过程。聚乳酸纤维具备良好的物理加工性能和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等,这些优势使其成功应用到个人护理用品、寝具服饰、汽车内饰件等领域,并将逐步替代传统的石油基化学纤维,在未来纤维市场中占有一席之地。
北京服装学院王锐教授介绍了“均聚-共聚法合成L-乳酸-乙醇酸共聚物结构控制与性能研究”,采用均聚-共聚法合成L-乳酸-乙醇酸共聚物(b-PLGA),以氯化亚锡(SnCl2)及对甲苯磺酸(TSA)为复合催化剂熔融缩聚合成不同分子量L-乳酸均聚物(PLLA)及乙醇酸均聚物(PGA);再以不同分子量PLLA及PGA作为母体熔融缩聚合成L-乳酸-乙醇酸共聚物(b-PLGA),通过调控共聚反应母体L-乳酸及乙醇酸均聚物分子量及共聚反应条件控制产物组成及其链结构。研究发现b-PLGA热性能发现其为结晶性聚合物,其热分解温度(Td1%、Td 5%及Tdmax)比r-PLGA提高约20℃。WXRD研究结果表明,b-PLGA为α及α"晶型共存的结晶型聚合物。
天津工业大学程博闻教授带来了“面向海水淡化的高性能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的研究”的报告,程教授介绍到天津工业大学是国内最早开展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研究的单位,从醋酸纤维素聚集态结构着手,采用凝胶纺丝技术制备中空纤维反渗透膜,在降低反渗透成膜体系加工温度的同时,拓宽了其配方组成,提升了所得中空纤维反渗透膜的综合性能。
9月4日下午有三个报告,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李鑫研究员担任本场主场人。展颂股份有限公司赵聪贤主任的报告题目为“锦纶纤维之特性及其应用”,赵主任介绍了展颂公司在高强力、原液着色、异型截面、功能性、生物基及再利用锦纶等产品的研发,强调了高强力锦纶在户外运动、汽车用等领域的应用,同时指出锦纶6因其生产工艺和价格优势,仍将是锦纶市场的主力产品,随着功能性锦纶和生物基锦纶产量扩大,价格回落,将可大量应用于日常生活。
中国石化集团经济技术研究院骆红静副主任做了“中国合纤及原料产业发展及中长期预测”的报告,骆主任认为,2014年全球及中国合纤产能增速回落、需求有所加快,特别是天然纤维供应的减少支持合纤保持较快增长,其中涤纶及锦纶仍是增长的主要品种,但长期看,尽管合纤需求有较大的增长空间,但全球及中国合纤业产能过剩也将是长期趋势。2014年,全球合纤原料供需增速加快,中国大量新建的合纤原料装置投产,使得装置平均负荷出现下降,未来全球合纤原料将在较长时间内保持过剩态势,中国多数合纤原料过剩态势也将持续。
东华大学张玉梅教授介绍了“聚酯工业丝的个性化特征与应用”,在聚酯工业丝产能和产量的持续增长和企业激烈竞争的背景下,张教授课题组对国内外聚酯工业丝的发展历程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研究了聚酯工业丝应用条件下的特征指标变化,细分应用领域,为优化聚酯工业丝产品结构、规范市场格局、提升产品竞争力提供参考。她指出开发高端差异化产品,需正视聚酯工业丝固有的个性化和专业化特征,研究这些个性化特征所对应的聚酯纤维精细微观结构,为优化产品特性的工艺设计提供依据。
演讲嘉宾的精彩报告让听众大快朵颐,会场互动频繁,三位主持人穿针引线、调控有度,让会场始终保持着轻松有序、热度不减的状态,收到了很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