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名参会
-
您可以从中国化纤协会网站
-
www.arpachshad.com
-
或致电我协会了解更多会议信息。
-
联系人:刘世扬、刘莉莉
-
电 话:010-51292251-806
-
010-51292251-833
-
010-85229470
-
传 真:010-51292251-848
-
010-51292251-840
-
Email:ccfa_cimfcreg@126.com
9月8日上午,第22届中国国际化纤会分论坛“纤维领域的先进技术”在福州举办。论坛邀请众多行业权威的专家从新一代锦纶产业化技术及产品开发、通用纤维的高值化技术、高功能纤维与技术纺织品、绿色制造与智能制造四大方面与业内上下游企业代表进行深入探讨。会场坐满听众,人气十足,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高勇、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消费品工业司调研员陈新伟来到现场,认真倾听嘉宾的精彩演讲;听众亦是非常给力,常与演讲者热烈互动。会议由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天津市非织造布技术工程中心主任程博闻主持。
锦纶6新型纤维产品研发及市场应用
长乐恒申合纤科技有限公司技术副总经理助理赵杰首先对恒申集团以及集团的研发实力进行了介绍,并对研发中心的设备配置、承担的研发项目、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概述。然后介绍了近期锦纶6新型纤维产品研发方向,开发出的具有特色锦纶6产品系列,分为功能性产品和差别化产品两大类,包括分纤母丝、冰凉纱、驱蚊纱、多孔细旦纱等产品,并指出功能型及差别化锦纶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聚酰胺6聚合技术发展趋势展望
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教授级高工张建仁主要从功能化聚酰胺6聚合技术、聚酰胺6聚合绿色生产技术和聚酰胺6直接纺丝技术三个方面来讲述。在功能化聚酰胺6聚合技术部分,介绍了聚酰胺6的性能及特点,指出可以通过聚合和后加工过程使聚酰胺6具有功能型;并且后续详细的介绍了通过何种方式可以使聚酰胺6聚合进行绿色生产,表述了聚酰胺6直接纺丝中的难题,并对聚酰胺6聚合的发展提出了展望。
节能、高品、高效的锦纶纺丝工程
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纺丝工程部经理于佩霖在报告中指出,聚酰胺6纤维的生产中,对熔体粘度、温度、侧吹风温度湿度、卷绕速度等都有十分严格的要求。为此,三联经过了十余年的研究,积累了大量工程经验和数据,开发出了高效、节能的聚酰胺6纤维工程一体化技术。报告中详细的介绍了一体化技术中的新型纺丝系统及双腔组件、新型纺丝箱体结构、设计新型纺丝计量泵传动系统、关键工艺流程优化等方面新型设备和工艺技术。并验证一体化技术实现了产量的成倍提升,产品质量的稳定性与均匀性,能耗大幅降低。
阻燃尼龙66合成及研究
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军需装备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冯新星博士重点介绍了阻燃纤维的发展历史和目前世界上几家生产阻燃纤维的企业。指出,阻燃尼龙主要以共混为主,共聚尼龙相对较少,特别是纺丝级的阻燃尼龙各国基本没有。研究难点是阻燃剂反应型品种少、合成困难;聚合工艺复合、工艺参数控制难,以及尼龙存在弱键,容易断键裂解,增粘困难。该报告阐述了以2-羧乙基苯基次膦酸–己二胺(CEPPA–HMD)为阻燃单体,通过共聚阻燃改性成功制备得到了无卤环保阻燃共聚酰胺66(FR–PA66)的方法。引用大量具体数据,通过热重分析、极限氧指数测试、垂直燃烧测试以及扫描电镜观察分别对FR–PA66的热稳定性能、阻燃性能和成炭性能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共聚阻燃改性后,FR–PA66的成炭性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阻燃性能得到提高,合成的阻燃尼龙均能达到UL–94 V–0标准;通过纺丝试验表明,合成的阻燃尼龙66有较好的纺丝性能,而且共聚的阻燃尼龙66可以代替一些共混尼龙66产品。
通用纤维高值化的基本科学与技术问题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纤维材料改性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朱美芳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化学纤维作为满足纺织工业和国家建设的重要基础原材料,正不断拓展其内涵与应用领域。我国化纤总量继续保持全球第一,但大品种通用纤维面临阶段性产能过剩和利润空间有限的困境,如同质化产品竞争严重、产品性能不稳定、技术创新能力弱、下游应用开发严重滞后等问题,所以急需功能性产品创新与技术支撑,提升产品附加值。
朱美芳教授结合课题组的研究工作,重点从原材料合成,聚合物纤维加工与成型,纤维的表面工程化等三个主要方面阐述多高值化通用纤维制备加工过程中存在的科学问题。从聚合催化剂、单体、聚合方法学、复合加工、成型方法、纤维表面化学等研究到功能性织物多尺度设计,阐述通用合成纤维功能化高值化过程中的科学问题。使纤维成分由单一向复合、简单向多重构筑发展,纤维功能由被动适应向主动创新设计发展,促进现有产品优质化,全面提升我国通用合成纤维高品质、多重功能化的科技创新水平和产品国际竞争力。
阻燃PET的制备及抗熔滴性能研究
北京服装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王锐教授介绍了国外和中国纺织品的阻燃标准,以及,阻燃聚酯纤维存在的问题。阐述了以三聚氰胺氰尿酸盐(MCA)、三聚氰胺磷酸盐(MP),与2-羧乙基苯基次磷酸(CEPPA)复配组成膨胀型阻燃体系,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具有阻燃抗熔滴性能的改性聚酯。利用差示扫描量热仪(DSC)、热重分析仪(TGA)、极限氧指数测试仪(LOI)、锥形量热测试仪(CONE)、垂直燃烧测试仪等研究其热性能、成炭情况、燃烧性能等。在较优化的MCA改性聚酯和MP改性聚酯中添加多元醇和抗氧剂进一步提高其抗熔滴性能。
王锐教授指出,DSC、TGA测试结果表明:随着阻燃剂添加量的增大,改性PET的Tg、Tm下降,Tc上升。并且在PET分解过程中,聚合物的初期稳定性略有下降,最终残炭量有所增加。
通过实验得出LOI、CONE、垂直燃烧测试结果表明:在膨胀型阻燃体系最佳组分配比的情况下,LOI值由纯PET的23%提高到29%,抗熔滴效果有较大改善,部分样品有自熄现象,且垂直燃烧测试可达到V-0级;在CONE的测试中,该改性PET热释放速率峰值明显降低,较纯PET最高可降低41.3%,较单独添加CEPPA改性时最高可降低40.2%,且总释放热较纯PET和单独添加CEPPA的PET明显降低,有效提高了PET的阻燃抗熔滴性能。
电纺聚偏氟乙烯奈米纤维膜之吸音研究进展
噪音影响生活品质,而控制与减噪成为当今重视的领域。国立台湾科技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系教授吴昌谋介绍了电声转换器是一种常见的能量转换装置,其是透过一压电材料将机械能转换成电能,在感测、致动与电能产生等运用上,具有低成本及高效率的优势。通过研究使用广泛应用于传感器、电能转换装置上的压电材料聚偏氟乙烯 (Polyvinylidene fluoride, PVDF),结合静电纺丝 (Electrospinning, ES) 技术制备出拥有良好压电性能的PVDF纳米纤维膜,并探讨其晶体结构及添加碳材料对PVDF纳米纤维膜的压电性能之影响。因此,电纺技术可大幅提升材料表面积,並因而提升材料与音波的接触作用,而利用摩擦与震动來吸收音能。
电纺PVDF/CNT纳米纤维膜膜以吸收中頻音波为主。研究结果显示,纳米纤维膜的多孔性 (Porous material) 及高比表面积 (SpecificSurface Area) 能增加材料与声波之间的振动及摩擦,得到机械能与电能的转换,进而达到吸音的效果。而ES同时能有效地诱导PVDF的β结晶相,且添加纳米碳材:纳米碳管 (Carbon Nanotubes, CNTs) 以及石墨烯 (Graphene, Gp) 后更能利用接口极化效应,以增加其压电特性。在吸音性能的部分,加入纳米碳材后除了提升电纺PVDF纳米纤维膜在低频吸音效果之外,更使吸音频率往更低频偏移。
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及其纺织品技术路线图
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李鑫博士在报告中指出,纺织产业发展面临日益突出的环境与资源约束。加工成纺织品可省去染色工序,减少大量废水和二氧化碳排放,亟需建立产学研紧密合作的原液着色纤维产业链协同创新体系,避免产业长期处于中低端徘徊,实现产业的快速、良性发展。
在节能降耗,环境友好方面,突出为实现原液着色纤维大规模、高水平市场应用,构建以聚酯纤维、聚酰胺纤维和再生纤维素纤维为重点,涵盖从颜料/染料、色母粒/色浆、聚合物、纤维、纱线、面料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技术创新链的技术路线图。
重点包括:色母粒/色浆制备技术,耐热颜料/染料及其色母粒/色浆制备;窄分布超细颜料与功能粉体制备与稳定分散;高色牢度、深染纤维用色母粒制备。在纤维制造技术方面,论文介绍了原液着色聚酯连续聚合技术;高色牢度、深染细旦纤维制备;原液着色功能纤维柔性、高效率制备等。
在纺织品开发与标准方面的重点是:数字化测色与配色;高效、均匀混纤纺纱;纺织品色光调控;原液着色纺织品设计;基础色标准体系。技术支撑平台的主要功能是:高品质原液着色纤维制备关键共性技术开发;全产业链产品的质量检测与评价;高效率、低成本配色方案与加工工艺;产品的标准实物样卡和数字样卡的管理与互联网服务。
论文最后部分描述了到2025年,技术路线图要在重点产品、关键共性技术和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所要达到的目标。
碳纳米管导电纤维的设计
东京大学古月文志教授在报告中指出,导电纤维(ECYs)是一种近来应用广泛的智能纺织纤维材料,可用于制造服装传感器、柔性电池/超级电容器和可折叠显示器等。与有机导电聚合物(如聚苯胺)不同,碳纳米管是纯碳基的、一维无机纳米材料,其优良的导电和导热性能及其特殊的形态结构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制备导电纤维的理想路线。工业级的碳纳米管全部是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得到,通过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的高纯度碳纳米管由多则数百万个独立的纳米管结构聚集而成。在其中存在的自聚合趋势会直接影响碳纳米管的物理化学特性并影响其应用效果。
我们课题组开发了一种新的方法,制备能够维持碳纳米管单分散水平(管状结构)的分散体系(使用水与有机物为溶剂的悬浮液)。用逆向、两性表面活性剂作为分散剂,纤维素纳米纤维(CNFs)作为稳定剂。单分散的碳纳米管与粘合剂(如聚氨酯预聚物)结合,以产生碳纳米管基的涂层材料。通过传统印染的方式将碳纳米管包覆在纤维表面形成导电的网状结构从而生产导电纤维复丝的路线。目前,已经实现了产业化。
聚合物成网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的新进展
天津工业大学副校长、天津市非织造布技术工程中心主任程博闻在报告中指出,非织造材料作为一种重要的产业用纺织品,广泛应用于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各领域,非织造材料的生产技术是纺织工业中一门新兴的非纺织技术,具有工艺过程简单、生产效率高、产品性能优越、原料来源广泛和产品用途多样的优点,使它迅速崛起,很快成为一个飞速发展的新兴工业,被人们誉为纺织工业中的“朝阳工业”,近年来在我国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他首先系统介绍非织造材料的生产技术,重点介绍聚合物成网非织造材料的三大生产技术:纺粘法聚合物成网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熔喷法聚合物成网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和闪蒸法聚合物成网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进一步分析了聚合物成网非织造材料生产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未来应用领域。
生物质资源利用与纤维单体的生物生产
北京化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 教授、化工资源有效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袁其朋从3方面对生物质资源利用与纤维单体的生物生产进行阐述:清洁原料预处理工艺研究、碳资源的协同利用平台构建和纤维单体的微生物生产研究。
袁其朋指出,清洁原料预处理工艺研究化石资源面临着日益枯竭的问题且对环境造成了污染,生物质资源的生物炼制是发展方向。利用可再生资源生产燃料、化学品和材料可有效降低CO2的排放,成为全球关注的热点。木质纤维素如农业废弃物等是重要的可再生资源,可以用于生产高附加值产品。在中国每年约有玉米秸秆2.4亿吨,玉米芯5000万吨,大部分未得到有效利用,主要问题在于预处理成本高、工艺过程会造成环境的二次污染以及细胞工厂效率不高等问题。
他还介绍了生物工程技术生产生物质原料如高效生产1,3-丙二醇及琥珀酸的细胞工厂构建的成功范例。并对清洁的原料预处理技术及细胞工厂碳资源协同利用的新策略、粘糠酸、2,3-丁二醇高效细胞工厂构建的研究进展进行了介绍。最后对生物炼制细胞工厂构建存在的问题和今后展望进行了分析。
循环再利用纤维的绿色开发与应用
福建省长乐市立峰纺织有限公司总经理潘勇在报告中指出,据不完全统计,从2010年开始Nike生产的高性能球衣已经使用了约1.15亿个可再生聚酯瓶,NBA的小皇帝詹姆斯、英国球星鲁尼均穿着聚酯瓶制造的再生纤维球衣创造了他们人生的辉煌,LV包里布是使用再生纤维,宜家也推出了再生纤维、家纺用品,一些名牌汽车也是用再生纤维生产的、纺织品做内饰,波司登、依文、奇瑞等一大批品牌企业,也纷纷加入生产和使用再生纤维纺织品的行列。随着整个社会环保意识的增强,再生纤维纺织品引领消费潮流的时代正在到来。穿着和使用再生纤维纺织品将成为一种理念,一种时尚,一种文化。小小聚酯瓶,件件旧衣服,回收再利用变纤维做成纺织品之后,为整个地球、整个社会、整个人类带来的影响和改变,远远超过了你我的想象。
近年来我国再生纤维领域关键技术显著提升,再生纤维纺织品的应用范围大大拓展,已从最初的以填充物为主,覆盖了服装、家纺、产业用纺织品三大领域。以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为特征,通过生产、流通、消费各领域和环节贯彻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构建循环型产业体系和资源循环再利用体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推动经济增长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从各自角度采取不同方式鼓励和改变着消费者对再生纤维纺织品的态度和认知,再生纤维纺织品也不再是低质廉价的代名词,而是凭借优良的品质和功能进入了各个领域。
纤维产品工业化定制与柔性化制造技术
东华大学研究院副院长、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化纤工程研究中心主任王华平表示,化纤是纺织行业重要原材料,涤纶产品占化纤产量的80%。
目前化纤产品生产模式逐渐向工业化定制方向发展。在贴身内衣、运动休闲、家纺等领域对纤维产品的理化指标、功能性指标及生态等化纤柔性化生产,以满足纤维产品多元开发与高效生产为目标。
实现全流程柔性化生产技术是化纤发展趋势。化纤柔性化制造技术包括了聚合柔性化技术、在线添加柔性化技术、纺丝成型柔性化技术、后道加工柔性化技术等。化纤柔性化生产技术使生产系统能对市场需求变化做出快速的反应,指导产品开发,提升产品开发能力、降低能耗、提高产品品质等。开发差别化产品,实现终端消费市场的多元需求,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实现“化纤大国”向“化纤强国”的转型。
智能制造: 可穿电子发热纺织品的技术和应用
香港理工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李鹂博士表示,在不久将来,一种可以穿在身上的崭新科技将为我们的冬季服饰带来重大的转变。香港理工大学的科研团队成功研发出一种轻薄柔软可控,毋需传统电线的高科技电力发热织物,让发热服饰不再是天马行空的构想。有了这种发热织物,即使气温持续下降,我们仍可获得源源不绝的暖意,而不必倚靠笨重的传统御寒衣物。理大纺织及制衣学系又一次体现了科技与时装的完美结合,继续为纺织科技奠定新标准,为人们带来更优质的生活。
她介绍了运用可穿的电子服装技术开发新型的发热织物和相关织造技术,用于保暖及医疗和工业领域。通过导电纱线电阻在织物中发热的方法,使用特别的织造技术,并选用特种导电纤维,通过组合工艺,将纤维和导电纤维加工成多能量态纤维束并定型,在不同织物结构和密度及接触电阻和长度电阻理论基础上,生产创新的发热面料,从而实现可控设计和能源最大化。
绿色纤维——生物基PDO与PTT纤维的应用
张家港美景荣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怀永表示,绿色纤维PTT最主要特性是具有细腻柔软的手感,永久回复的舒适弹性。PTT纤维解决了传统纤维的一些不足,独创性地将众多优点融合到一种产品中,可以为织物带来更多的功能。PTT纤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PTT纤维的广泛使用将促进纺织产业的升级。
美景荣是一家利用生物技术生产生物基材料的公司。主要生产1,3-PDO、PTT聚合物及纤维。它是亚洲第一家能够大规模工业化生产生物基1,3-PDO的公司。从2010年起,美景荣开始研发基于甘油的1,3-丙事醇的自主知识产权的生产技术,建立了生物 实验室和中试生产装置。2011年获得软银资本投资,成立华美生物公司,开始建设1.5万吨/年1,3-丙事醇装置,2012年底建成,经过艰苦攻关,解决数十项技术难题, 2013年12月装置正式投产,产品合格,1,3-丙事醇纯度得到99.9%以上。2013年底,公司自产的PDO经过多次聚合试验,特性粘度达到0.98,PDO最终通过聚合验证。
2014年,美景荣第事代PTT聚合技术研究成功;特性粘度达到1.08,是全球能够商业化生产的最高粘度的PTT聚合物关键工艺申请了事项収明与利,美景荣PTT聚合物获得国际环保纺织协会Oeko-Texstandard100认证。并积极开展下一代高效PDO生产技术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