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要闻
反思与成长——访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
发布时间:2014/10/31 16:59      来源: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      分享:

 

    当前,中国处于经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之时,正在向“新常态”过渡。在这一时期,长期积累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深层次矛盾不断涌现,直接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在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前期,《纺织科学研究》杂志记者就化纤行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会长端小平进行了探讨。

    端小平认为,当前行业的困境有目共睹,应理清思路,防患未然。对于个别化纤企业关停倒闭的现象,他分析指出是多元化经营不善造成,并非化纤行业出现了问题。他建议企业在关注产品、技术创新的同时,同样注重经营模式创新,找出适合不同企业、不同品种的推广方式。而对于化纤总量、协同创新模式、可持续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矛盾,他希望业内共同思考与分析,不妄下结论。

 

记者:今年以来,化纤行业的运行状况如何?业内关注的少数化纤企业倒闭的现象您怎么看?

端小平:从今年上半年数据看,二季度化纤行业盈利能力较一季度有所改善,但企业仍然面临较大压力。近三年来,纺织化纤行业整体运行情况并不理想,从上市公司的报告中就能看出一二。那么,造成这种困境的原因是什么?除了中国经济“三期叠加”的大背景的影响,是否还有行业结构性产能过剩等因素造成的冲击?这些问题应如何防范,需要发挥行业智慧用心思考。今年以来,个别化纤企业倒闭或出售化纤业务,引起了业界的关注。这些企业遭遇困境,并不是化纤生产经营出现了问题,而是由于多元化经营、资本运作不当带来了风险。化纤生产具有连续化特征,只要能生产,就不会因为短期没有利润而倒闭。当前,国家鼓励市场化机制下的兼并重组,在市场规律下,优胜劣汰、兼并重组反而有助于提高企业竞争力,使行业获得新发展。

 

记者:今年9月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恰逢会议创立三十周年。本次会议的特点是什么?在论坛设置方面有何考虑?

端小平在过去两年中,中国化纤产业直面国际和国内经济发展低位徘徊给行业和企业造成的困难,审视和反思以往发展过程中产生和留下的产业结构性、产品结构性、企业经营理念中的问题。在这种形势下,本次会议将主题定为“以创新和产业链合作驱动化纤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新趋势、新契机、新活力”,紧紧围绕“打造化纤行业健康可持续的金融环境、市场环境和发展环境”等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次会议设有四个专题论坛,分别是高性能纤维与车用纤维技术论坛、品牌与价值论坛、毯用纤维技术论坛及环境友好纤维技术论坛。为了促进交流合作,会议还将举办三场技术交流:帝人纤维技术专场、纤维领域的先进技术专场、先进的维纶技术专场。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专业的对接平台——化纤新产品新趋势展示对接专场。

 

记者:本届会议的一个关键词是创新。创新驱动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已引起各界高度重视。在创新实践过程中,是否有一些问题值得反思?

端小平创新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行业和企业对于创新的认识也在逐渐深化。目前,行业正面临产品性能不稳定、技术创新能力弱、下游应用开发严重滞后等问题带来的困扰。必须关注全球技术发展的最新趋势,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消化吸收再创新等多种方式加快化纤行业技术创新步伐。

    不过,在创新实践过程中产生的一些问题,引起了我们的反思。比如行业一直鼓励企业在技术上、产品上进行创新,鼓励企业之间进行协同创新,促进技术交流。协同创新模式的确为行业技术进步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但也不可避免地导致一些差异化纤维品种产能迅速扩大,附加值迅速降低。以涤纶ITY品种为例,两年前它是典型的差异化品种,利润很可观,但如今因为多家企业一拥而上,市场容量有限,几乎“沦落”为赔钱的品种。这并不是产品本身性能和前景不好,而是供求关系失衡,协同创新还有尚待解决的问题。

    从理性的角度分析,差别化纤维并不能拯救整个行业,如今化纤产品差别化率已达到56%,但行业竞争仍然激烈,企业生存环境并不乐观。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对纤维总量有个正确的认识,再好的产品,偏离了供求关系规律,也难以获得真正的发展。

 

记者:化纤行业在经过十多年的高速发展后进入调整期,是否会导致行业可持续发展面临新的形势?

端小平过去技术进步非常快,制造设备及工艺的更新换代会带来能耗及单位投资的大幅度下降,中国化纤工业在本世纪前十年切实体会到了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而如今,这种边际效应越来越小,通过淘汰旧设备带来的成本降低和资源节约空间有限。应当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更高效地整合和利用资源,有效发挥现有设备的最大潜能。

    为了实现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除了更新制造设备、工艺和技术,实现节能减排的目标,还应加大力度进行生物基化学纤维和再生化学纤维的产业化,以及发展应用广泛的多功能高新技术纤维。目前,行业成立了生物基聚酰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基蛋白复合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生物基“竹代尔”纤维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壳聚糖纤维、PDT纤维、竹浆纤维、麻浆纤维、蛋白纤维等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国际水平,产品和市场相对成熟。

 

记者:本届会议着重关注产业链合作,化纤产业链合作至今为止积累了哪些经验?还有哪些不足?

端小平创新,不仅是技术上、产品上的创新,还包括与现代经济和科技发展一致的经营方式和手段的创新。而产业链有效合作,可以加速新产品获得市场认可、实现价值的过程。

    产品开发的路子是正确的,然而产品开发出来之后如何将其推广,实现真正的价值?这是到目前为止行业都无法准确回答的问题。为了找到切入点,我们行业协会在工信部的指导下,开展了中国纤维流行趋势的系列活动,带动了一批产业链上下游资源参与对接合作,是打通产业链的一种有益尝试。同时,由会牵头组建的多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将业内原本分散的基础理论研究、技术研发、上下游产业资源整合到一起,帮助企业摆脱资本和技术储备上的制约,更快速地将创新产品产业化。

    然而,还有更多的企业,并没有找到打通产业链的有效途径,新产品新技术难以实现最终价值。

    最近,日本东丽公司正在酝酿一项新计划:它将改变传统的以销售纤维为主的模式,通过延伸产业链,用纤维自己生产面料、服装,再以贴牌形式与终端品牌进行合作销售。这个消息对我们触动很大,因为近两年我们一直希望国内化纤企业能够率先尝试这种模式。化纤新产品的推广模式到底该是怎样的?哪种模式对应哪种企业?这都没有定论,需要企业不断思考、借鉴、尝试。

 

记者:目前纺织产业链下游的两极分化现象普遍存在,并且日益明显,化纤行业是否存在这一现象?

端小平与下游终端行业两极分化现象加剧有所不同,化纤行业不存在两极分化。只是一些化纤企业生产经营状况相对较好,可能因为他们在产品开发方面做得好一些,别人亏损的同时它还能盈利。另外,涤纶、氨纶、粘胶纤维等各个化纤品种的行情表现不同,可能造成相关企业运行情况不一,并不能说明哪个品种好,哪个不好,也不能因此判定企业的好坏。

 

记者:自8月1日起,《聚酯涤纶工业清洁生产评价指标体系》等四项标准在业内开始实施,它们均为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标准。同时,全国化学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建设也在稳步推进。今后这两者会同时存在么?

端小平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是标准工作的领导机构,其对于成立全国化学纤维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非常支持,同时给予了化纤协会标准很高的评价,认为这是响应国务院提出的“培育发展社会团体标准”要求,是鼓励发展的模式之一。从国外经验看,制定标准是行业协会的职责之一,协会标准具有灵活、快速的特点。在标准体系中,协会标准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是既有整体分工、又有局部合作的协调关系。

  

记者:最近,国内一些纺织企业在美国“制造业回归”政策和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的吸引下,前往当地投资建厂,化纤企业“走出去”是否也出现了新的特征?

端小平我们一直鼓励化纤企业“走出去”,以全球眼光配置资源。化纤企业向上游一体化发展的模式,使得他们在进入PTA环节之后,仍然要继续向上游走。而油气资源不足及体制限制,使得民营企业在国内发展PX及炼油环节受限,自然会“走出去”在世界范围内寻找资源。

    随着国际分工的持续深入调整,会有更多的企业因为资源、产业配套、劳动力成本等因素选择走出去,但这完全不同于前几次世界范围内的纺织产业转移,中国13亿多人口的穿衣问题,永远不可能靠进口来解决。中国纺织产业只是在国际分工调整的背景下进行更为合理的全球布局。

你知道你的Internet Explorer是过时了吗?

为了得到我们网站最好的体验效果,我们建议您升级到最新版本的Internet Explorer或选择另一个web浏览器.一个列表最流行的web浏览器在下面可以找到.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