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虹集团创立于1992年,是致力于打造世界级新能源、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国际型企业。其始终围绕国家战略需求,专注实体经济发展,建立苏州、宿迁、连云港三大产业基地,形成“油、煤、气”三头并举、“芳烃”“烯烃”双线并进、上下游全产业链一体发展格局,拥有上市公司1家(东方盛虹,000301),实体公司超30家、员工5万人,业务遍及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1
坚持创新研发 打造硬核引擎
从追随者到领跑者,盛虹通过自主创新和开放创新相结合,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把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打造企业发展的“硬核”引擎。
自2003年进军化纤行业以来,秉承“不搞重复建设、不做常规产品、不采用常规生产技术”的思路,盛虹主攻超细纤维、差别化功能性纤维的开发和生产,并快速发展成为“全球差别化纤维专家”。自主研发的多项核心技术处于世界首创、行业领先地位,先后攻克超细纤维技术壁垒,建成拥有完整知识产权、世界领先的可再生PTT聚酯、纤维产业链,率先在全球投产由塑料瓶片到纺丝的熔体直纺生产线,在异形截面及功能性涤纶长丝、熔体直纺全消光聚酯纤维、熔体直纺阳离子染料可染改性聚酯纤维等多种功能性纤维生产技术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目前,盛虹在苏州、宿迁设立化纤产业基地,年产能达310万吨,产品差别化率超90%。在超细纤维、生物基PTT纤维、循环再利用纤维、功能性抗紫外消光产品、阳离子产品、复合弹性产品等方面处于行业领跑地位。多项技术创新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和“纺织之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奖,并多次承担国家重大技术攻关项目。
2
瞄准产业需求 推动产学研融合
在立足自身发展的同时,盛虹积极发挥创新主体作用,始终着眼于行业发展最前沿,攻克行业前沿和共性关键技术,建设协同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并将科研成果实现全行业共享,不断引领行业技术进步。
多年来,盛虹通过与巴马格、日本TMT、北京机械自动化研究所、清华大学、东华大学、四川大学、北京服装学院等众多合作伙伴或研发机构联合创新,建立了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研体系,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大企业研究院、先进材料研究院等一批推动产业变革的创新平台和载体。
为助推行业全面发展,2019年6月,由盛虹集团牵头组建的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获得工信部批复。这是全国第十三个、江苏省首个国家级创新中心,也是全国第一家由民营企业牵头建设的国家级创新中心。自成立起,创新中心始终引领行业在高端用纤维材料及纺织品、功能纤维新材料、前沿纤维新材料等领域,打造关键核心技术的“发源地”、科技创新资源的“集聚地”、科研成果转化的“助推器”。如今,创新中心已经建立起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国家级纺织品检测中心”等为支撑的技术创新供给体系;股东单位增至15 家,创新联盟单位增至145家,涵盖了国内纺织纤维完整产业链,搭建起深度合作的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
3
紧扣发展脉搏 打造绿色产业链
创立30年来,盛虹始终紧扣时代绿色发展脉搏,成功突破多项绿色生态发展关键技术,探索形成了节能降碳、协同增效的高质量发展路径,为我国制造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绿色范本,奋力书写了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绿色答卷”。
作为中国纺织产业绿色引领者,盛虹依托国家先进功能纤维创新中心,成功研发钛系新型环保催化剂;开发原液着色纤维技术,将“染整”环节控制在原料纤维阶段,与传统方式相比可减少将近50%的二氧化碳排放;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成为国内最大的生物基PDO及PTT纤维生产制造商,也实现了生物基PTT纤维全生命周期和全产业链加工过程的低碳绿色,产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降低15%。
为彻底掌握绿色纤维制备工艺,盛虹开展专项技术攻关,最终利用直纺丝工艺生产的循环再利用纤维通过全球回收标准GRS认证,并一举建成全球首条从瓶片到纺丝全流程绿色纤维生产线。目前盛虹正在规划建设全球产能规模最大的循环再利用聚酯纤维项目,全面投产后,将形成50万吨/年的产能,可消化掉300亿个废旧塑料瓶,相当于全国回收利用总量的20%。
在第27届中国国际化纤会议上,盛虹与中国化学纤维工业协会合作,推出中国零碳纤维行动,通过区块链技术、供应链追溯系统等搭建绿色纤维制品可信平台,打造绿色纺织品行业标准体系,引导行业企业摒弃传统增长模式,应用创新技术、创新理念与创新机制,主动探索可持续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从多个方面推动持续节能减排,最终推动行业企业实现“双碳”目标。
“十四五”期间,盛虹集团将积极响应“碳中和”目标及国家“绿色低碳”能源发展战略,以打造世界领先的“零碳”企业为目标,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加大在中水回用、物料循环、能量循环和三废循环等方面的研发与投入,形成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的良性循环生产模式,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的绿色产品体系,引领行业绿色转型发展,走出一条生态、低碳、循环的“绿色盛虹”之路。